隨著阿根廷國家隊在世界杯奪冠,關于阿根廷本國發展的討論又一次浮現在社交網絡中。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有很多“老生常談”的誤區。本文要反駁兩個社交網絡中兩個約定俗成的偏見:
第一,阿根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發達國家變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第二,阿根廷衰落的根源,在于左翼政府濫發福利,導致拖垮了經濟。
第一個好解釋,關于阿根廷是否為發達國家,要看發達國家怎么定義了。阿根廷確實曾經憑借著原料產地、農產品出口,以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機遇,從收入水平上來看確實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準”;但是阿根廷從未建立起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沒有高精尖制造業,本國經濟高度依賴于西方發達國家。
你非說這時候的阿根廷是“發達國家”也不是不行,但是它頂多就是個農業版本的中東石油國,收入高但經濟畸形,也沒見多少人說中東那些土財主屬于發達國家。
第二個就是本文要展開論述的觀點:阿根廷經濟崩潰的根源,表面在于沒有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而根源在于英美等發達國家,通過廉價工業品傾銷、貨幣外匯政策的制裁,一次又一次地扼殺了阿根廷獨立自主發展國民工業的機會。最終通過扶持右翼勢力,制造國內動亂,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讓阿根廷獨立自主的發展徹底化為了泡影,只能淪為被美國一茬又一茬收割的韭菜田。
至于什么“左翼政府發福利”導致經濟崩潰,則是新自由主義控制的專家學者媒體們的經典“PUA”言論:你們又不肯做美帝的人肉電池,又不肯去死,我們也很為難啊。
窮人的命也是命,給窮人發福利基本不可能發到經濟崩潰的地步,反而在健康的經濟體中還可以刺激一波消費、抵御生產過剩。阿根廷經濟崩潰的根源,在于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經濟模式,而根源就是那一句話:“離美國太近,離天堂太遠”。
我給大家簡單捋一下阿根廷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第一,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出口原材料和農產品,積累起了相當多的財富,達到了發達國家收入水準,這時候要準備進行工業化,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系了。
第二,以美國英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不愿喪失阿根廷這個鮮美可口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千方百計阻撓阿根廷經濟獨立與發展,利用其優勢地位與阿根廷簽訂了眾多經濟不平等條約如《伊迪-米蘭達協定》等,阿根廷逐漸喪失了最重要的貨幣與匯率主權。
第三,喪失了外匯主權的阿根廷,就是被美國一茬一茬收割的肉雞,左翼政府沒能成功建立起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只能靠發福利來挽回民意,所以發福利是一個果而不是因。真要說有“鍋”,那沒干過美帝就是最大的“鍋”。
第四,左翼政府被美國陰謀推翻后,軍政府又更菜,最終阿根廷在新自由主義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把優質國企和國有資源,廉價賣給國際資本;進一步喪失貨幣和外匯主權,被美國恣意收割;徹底放棄工業道路,甘心成為美帝全球化經濟體系中最低級的生產環節。
二戰結束后,阿根廷通過戰時貿易積累了相當一大筆財富,這本應是國民經濟騰飛的根基,然而美國不想阿根廷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于是公然干涉阿根廷內政。1946年美國政府在阿根廷總統選舉前發表了備忘錄:《美洲各共和國關于阿根廷局勢的協商意見》(也稱《藍皮書》),公然干涉阿根廷總統選舉。然而美國的干涉失敗了,阿根廷左翼民族主義者胡安·庇隆成功當選總統。
庇隆又譯為貝隆,這個還有些麻煩,因為學界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庇隆主義”,指既不走社會主義、又不走資本主義,選擇兩家之長走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發展路線。然而比庇隆這個名字名氣更大的是貝隆夫人,著名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就是出自貝隆夫人的故事,所以這兩個譯名就矛盾了,大家知道這是一回事就好。
美帝干預阿根廷選舉雖然失敗了,然而賊心不死,依然想盡一切辦法干涉阿根廷內政:第一,扶持國內右翼反對派,即親美買辦勢力;第二,向阿根廷低價傾銷工業產品,打擊方興未艾的工業;第三,從意識形態上指責阿根廷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而親美買辦勢力的路線是“合理的工業化”——這是美國專門處理拉美事務的副國務卿布萊敦(Spruille Braden)提出來的。而杜魯門總統則更是圖窮匕見,直接在對國會的國情咨文中明說:“美國對美洲國家的政策必須以防范共產主義為出發點。”
第四,這是關鍵的殺招,利用阿根廷對美國經濟的依賴,被按著頭簽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讓阿根廷逐漸喪失貨幣與匯率的主權。具有代表性的是《伊迪-米蘭達協定》以及“沃爾克沖擊”,直接讓阿根廷陷入外債危機,經濟停滯,直至國家破產。
簡單說一下這兩個事件,大家就能明白拉美新興國家發展有多少阻礙了。伊迪-米蘭達協定》是在美國干涉下,按著頭讓阿根廷與英國簽署的經濟不平等條約。條約比較復雜,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雙向兌換協定,比如阿根廷向英國提供農產品和原材料,英國通過為阿根廷建設鐵路來償還購買農產品的欠款。
然而條約中匯率的主動權是在英國一方,英國為了限制阿根廷發展,先是試圖操縱比索貶值(這樣自己還的錢就少了),而后直接耍流氓宣布暫停英鎊兌換——這時候英國還去欠著阿根廷15億英鎊沒有償還呢,瞬間就導致阿根廷財政困難。
最終在英美共同掐脖子之下,阿根廷不得不接受了時任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計劃:西方國家進口阿根廷的農產品來緩解財政危機,然而要接受低關稅在本國傾銷西方工業品的代價。最關鍵的是,英國佬欠的那些錢不是用造鐵路抵債了,而是用廉價工業品抵債,這樣從建設變成了消費,阿根廷脆弱的工業基礎更受打擊。
“沃爾克沖擊”是什么呢?美國主導下阿根廷政府借了大量的美國貸款,這就跟當年大清末年列強爭相給大清放貸一樣,還沒還得整得頭破血流搶奪這個放貸的資格——因為利息大大滴。結果阿根廷借了大量的美貸,并簽訂了很恥辱的不平等條約——浮動利率,利率跟著美國水平走。時任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提升利率,短時間內增長了接近15%,阿根廷的還貸利率也要跟著一起上升,短時間內現金流壓力陡增,直至破產的邊緣。
與阿根廷一起被美國提升利率收割的國家,還包括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等一系列受害者,這就是著名的“沃爾克沖擊”。美聯儲加息,又能完成美元回流的周期律,又能從發展中國家收割一大波利息,又能繼續打壓新興國家經濟,讓他們繼續做美國的人肉電池,簡直是三贏的局面——美國贏三次。
在詳細分析阿根廷經濟發展這四個階段之前,先放幾張神圖鎮樓,這些就是阿根廷的左翼道統。一張是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參觀毛主席紀念堂的照片。
一張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切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羅薩里奧。
一張是阿根廷本地左翼組織在G20峰會期間,打起了毛主義的旗幟,來反對帝國主義對全球的掠奪。
一張是馬拉多納和他的偶像卡斯特羅。
庇隆政府執政之初,模仿蘇聯的五年計劃發展經濟,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945年至1949年,阿根廷年均經濟增長率6%,工業產量上升了25%,就業水平提高了13%,國民收入水平增長了22%。
不過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一定的問題,經濟增長了6%,國民收入增長了22%,確實發的福利有點多,因為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是需要從別的領域補貼來的,阿根廷就是用發達的農業出口,來支持工業積累和國民福利的。然而阿根廷是從一個殖民國家演變而來的,掌控農業的都是舊勛貴,這些人自然不愿意出讓自己的利益,于是舊勛貴掌控的軍隊和美國人扶持的買辦勢力一拍即合,成為了彼時阿根廷的最主要反對派。
庇隆主義提出了三條基本準則:“政治主權”、“經濟獨立”、“社會正義”,每一條都為美國所不喜。所以庇隆政府就算明確宣稱自己“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會倒向蘇聯”,但是美國依然不會放過他?;粮裨浾f得很直白:美國對智利軍政府、阿根廷軍政府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在拉美地區反對共產主義和左派政治運動的的需要,為了防止他們的“顛覆”和“滲透”,因為防共反共在美國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超然的“正義”,所以他們從不需要遮遮掩掩,反而是在美國國內獲取支持的政治資本。
所以國內的小布爾喬亞們總是嚷嚷著“不要意識形態為先”,然而我們看到了最喜歡搞“意識形態為先”的就是美帝國主義。別說走社會主義道路了,只要不做美帝的人肉電池人家就不滿意,尤其是拉美這個地方,被美帝視作不可侵犯的后花園,不允許有獨立意志的國家出現——不做狗,就是死。
為了限制阿根廷的發展,美國一邊扶持舊勛貴、買辦勢力和軍政府,一方面低價傾銷工業產品,定點打擊阿根廷初生的脆弱工業。為了反制美國對阿根廷的廉價工業品傾銷,庇隆政府試圖通過提高關稅來保護脆弱的本土工業,然而二戰后自由貿易成為世界的主流,阿根廷提高關稅的手段被立刻扣上了“倒行逆施”的帽子,各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對阿根廷進行關稅反制,結果引以為支柱的農產品反而喪失了競爭力。
而美國在一旁樂開了花,因為阿根廷最主要農產品牛肉、谷物的最佳替代國,就是美國自己,你加稅那你農產品就賣不出去,你不加稅自己獨立工業體系就建立不起來。這就是實力的天然差距,美國不管怎么操作都是win兩次,小國家稍有不慎就是滿盤皆輸。
庇隆政府沒有辦法把阿根廷帶出經濟泥潭,隨后阿根廷進入了軍政府時期,然后軍政府也沒能力發展經濟,更加依附于美國,于是人民又把庇隆請了回來,然后軍政府又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就這樣左右橫跳、反反復復阿根廷耽誤了二十年左右的寶貴發展時光。
1974年庇隆去世,隨后他的繼任者被軍政府推翻。軍政府的階級基礎屬于舊勛貴,跟西方多多少少還有點利益沖突,比如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的農產品競爭。軍政府的基本盤屬于保守的民族主義者,面對非常糟糕的經濟形勢,為了重塑合法性、加強民族凝聚力,發動了馬島戰爭。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合法性和凝聚力徹底沒了,最終軍政府倒臺,徹底倒向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政府上臺。
左翼和法西斯拼個你死我活,最后自由派笑嘻嘻地在一旁摘桃子,這種戲碼實在是屢見不鮮了。
馬島戰爭后,阿根廷新自由主義政府——梅內姆政府上臺,進行了一系列新自由主義改革:第一,大規模的國企私有化、資本市場自由化、貿易自由化、財政緊縮化、公共開支收縮化。
第二,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進一步喪失了貨幣和匯率主權,國內貨幣財政政策高度服從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政府的命令。
第三,建立了所謂的“貨幣局”——這一聽命于美國的買辦機構,類似于大清朝的總理衙門+海關總署,讓阿根廷徹底喪失了獨立自主的經濟政策,阿根廷比索從此完全依附于美元,徹底喪失了匯率自由,成為了美元的附屬貨幣。
第四,一系列配套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中央銀行不得彌補政府財政赤字;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實施自由兌換;進一步降低關稅,徹底喪失了對本國脆弱工業的保護作用;降低稅收,尤其是降低針對富人階層外國資本的稅收。
第五,大量任用芝加哥大學出身的經濟學畢業生擔任主要部門領導崗位,從大腦到身體統一意識形態,全面推行新自由主義。
在梅內姆政府上臺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阿根廷就賣掉了電視臺、石油化工、鐵路、電話、商業航空、冶金、發電和配電、自來水、天然氣、地鐵、郵政、保險和所有的工業制造業企業……國有資產被一掃而空。而廉價收購這些國有資產,就是以IMF、世界銀行、華爾街資本為代表的國際資本。
這其中最嚴重的是金融主權的喪失,短短一年的時間,阿根廷銀行外資占有率就達到了驚人的67%——國有資產基本退出了銀行業,被三分之二的國外資本和三分之一的本國買辦所瓜分。那么金融主權喪失造成了怎樣嚴重的后果呢,我們來看一看華爾街跨國資本和IMF收割發展中國家的標準操作流程——
第一,宣布阿根廷的資產非常劣質,經濟非常不堪,IMF和世界銀行是來“扶貧”“做慈善”的,所以用極其低廉的價格收割了很多優質的國有資產,并給了阿根廷大量名義上的“低息貸款”。然而貸款的前提條件,就是禁止阿根廷政府和中央銀行為國有企業提供貸款或其他資金支持,理由是“不能在劣質領域浪費錢”,這就基本上搞死了國有企業,讓他們只能賤賣給國際資本。
我在《很多人對于90年代的評價,都加了一層失真的“美化濾鏡”》這篇文章中講解過,我們90年代賤賣國企的套路如出一轍:當年西西河有位上古大神忙總,據傳他是某省負責國企工作的相關干部,某省賤賣國有資源,請來了國際知名投行估值,忙總一個人一盒粉筆一張黑板,中門對狙國際投行幾十人精英團隊,算了幾天幾夜,算出來被賣國企的估值縮水上百倍,挽救了大量國有資產。但也為此,惹到了那位堅定賣國企的大領導不滿,大好仕途沒有了。
第二,通過提升利率,強迫發展中國家多付巨額的利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文中的“沃爾克沖擊”,這里就不再贅述。
第三,當進一步搞垮阿根廷經濟后,國際資本的韭菜收割得差不多了,于是準備外逃。這是美國布什政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阿根廷陷入了“債務危機”,國際各大評級機構降低阿根廷的主權信用評級,打響了資本外逃的發令槍,因為阿根廷銀行業基本都被國際資本所控制,所以阿根廷政府壓根無力阻止資本外逃。
第四,阿根廷喪失了匯率主權,美元可以強行阿根廷比索貶值或升值來配合資本入場收割與外逃的節奏,阿根廷政府無能為力。
第五,更騷的操作來了,阿根廷銀行業直接凍結老百姓的美元賬戶——很多老百姓是在阿根廷比索貶值之前兌換的美元,然后銀行凍結賬戶后不許老百姓取錢,再等比索大幅度貶值之后,強行按照最初兌換的匯率把比索退給老百姓,這時候比索就跟一張廢紙沒什么區別了。這就是赤裸裸的搶劫行為,阿根廷老百姓的財富就這樣被國際資本卷走了。
阿根廷真正爆發萬劫不復的經濟危機,是00-01年的比索崩盤、債務危機、外資出逃,從此就陷入惡性循環,再也沒有站起來過。左翼庇隆政府發福利,那是在50年代的時候,所以這是要多流氓的話語權,要讓50年前的左翼政策為21世紀初的經濟大崩盤買單???
毛主席說得好?。何覀兇蠹乙嘧x些書,免得受知識分子的騙?,F在中文互聯網上一提阿根廷就是發福利發崩了,這種不光殺人還要誅心的洗腦術,實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