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志給我發來一條微博(上圖)。
其實這個事我在上半年5月19日就有寫過,有印象的同志應有記得,但當時都被弊了。
2022年的上海防疫被爆破、整個滬上地區淪陷、繼而陸續蔓延至全國并導致整個下半年疫情在各地此起彼伏,特別是配合著年中“第九版”的出爐而間接致使動態清零在基層陷入嚴重的執行困境且產生諸多人道主義次生災難,最終讓保護了十四億國人兩年多的動態清零政策被迫走向破產——這都讓上半年全球矚目的上海疫情其史書定位面臨重塑和審議。
回望春天時危急萬分的上海,熟悉的鬼影隱隱若現,就合理懷疑的角度,我需要進行一番重新復盤。
1
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就在5月時,“張xx領銜首個國產新冠口服用藥報告”的新聞刷屏了熱搜頁面。
新聞中稱:
5月18日,首個國產新冠口服藥的“治療報告”公布。論文中顯示有5名感染者在核酸檢測陽性后3天內便接受了該口服藥的治療,平均5天(中位數)后核酸轉陰,而對照組的核酸轉陰中位數為11.13天。單從數據而言,早治療、早用藥,或將減半治療周期。
相關研究由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xx教授與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范小紅教授團隊等合作開展,以評估一種名為VV116的國產新冠口服藥對非重癥的奧密克戎感染者核酸轉陰時間的影響?!缎屡d微生物和感染(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雜志5月18日在線公布了該研究的詳細數據。
先來看一眼發布這則新聞的單位: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這家新聞單位有點意思,著名公知劉亞東曾任總編輯,報道立場極為鮮明,不必多語。
諸位應記得,我曾經披露過科技日報在此前華大基因與記者金微的糾紛(金微控訴華大基因向境外流賣中國人基因)中“拉偏架”。
推薦閱讀:華大基因暗事
2019年6月時,科技日報曾發表署名文章《凈化網絡空間,必須讓“金微們”付出承受不起的代價》,公然引用華大方面的官方通稿,對金微點名道姓批評,妄稱:
自媒體謠言惑眾,只有讓造謠者付出承受不起的代價,才能營造出風清氣朗的輿論環境。
那個時候恰恰是全國各省網信辦發起和執行2019“清朗”專項行動整治自媒體亂象之際,一度輸掉對壘華大的官司的金微被強行貼上“謠言自媒體”的標簽,可想金微先生當時巨大的壓力。
但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頂著疫情與輿論壓力的金微,對《科技日報》發起了訴訟。
前年秋天,金微勝訴!北京互聯網法院判決科技日報刪除相關文章并致歉。
就在2020年12月,與華大基因蛇鼠一窩的科技日報先是再次宣稱“將繼續上訴”,后又通過北京中院人士找到金微先生,希望“和解”,并“給點錢”。
同時,科技日報還對金微先生表示:自己作為部委級媒體,不愿在頭版道歉,但賠償的金額可以提高,可以用其他方式道歉…
最終,雙方還是在法院的努力下實現了調解,金微先生與科技日報的戰斗也告一段落。
說回前文提及的5月時曾上過熱搜的新冠口服藥“VV116”。
其實關于張醫生對該藥的轉陰報告,彼時已經有網友對其表達了強烈的疑惑:
張醫生的VV116其樣本數是五人,那么我以被他們那幫勢力怒噴的連花清瘟膠囊為例。
連花清瘟膠囊針對新冠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預防效果開展的研究,選取了足足1976例密切接觸的受試者,分為連花清瘟治療組(1101例)和對照組(875例)給予對照試驗,于十四天后檢測鼻咽拭子核酸檢測陽性率。
連花清瘟的測試結果顯示治療組核酸檢測陽性率顯著低于對照組(0.27%vs.1.14%),同時用連花清瘟膠囊預防新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所以這個藥被送往了中國許多家庭。
作為對比,張醫生的樣本數是不是有點太低了?
事實證明,這是張醫生一貫的學術研究習性。
今年6月中旬,張醫生的團隊發表重磅論文,“佐證”奧密克戎毒株無害、繼續“大號流感論”,然而其團隊截取的樣本為2022年3月22日~5月3日的33816例新冠輕癥和中癥患者——這些人都是沒有基礎病、或者有基礎病但處于穩定期的病人,因此其中只有22例發展為重癥。
根據這樣的樣本,張醫生團隊得出結論:奧米克隆重癥率極低,非高危組重癥為0,高危組重癥率也僅為0.238%。
那篇論文直到12月上旬放開的前一天,都在被唐飛們當做抵制動態清零政策的“重要論據”,在輿論場上發揮了影響深遠的作用。
實際上,截止2022年5月3日,上海奧密克戎疫情確診54625例,死亡490例,死亡率達到0.9%,且5月3日當天還有重癥486例、危重95例!
接近1%的確診死亡率,奧密克戎真的是大號流感嗎?
2
更讓人生疑的,是張醫生進行VV116研制的時間點和過程。
張醫生與VV116項目的合作企業——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港股企業,也就是開篇那條微博里的“君拓生物”的大股東,我后文再詳談它)——進行臨床試驗的時間為2022年2月16日。
請注意,當時上海是沒有新增病例的。
但是,張醫生設置的“目標入組”人數卻為兩千人——目標入組兩千,實際感染人數至少十倍即兩萬。
難道說,張醫生和君實生物在2月16日時就已經料到上海會有兩萬人左右的人口規模感染新冠?
同樣在那個當口,2月14日時,與之蛇鼠一窩的丁香醫生(丁香園)不慎“賣了隊友”:
關于這個輝瑞Paxlovid,我之前已經寫過了。
推薦閱讀:輝瑞Paxlovid背后,一條隱秘的暗線
到今天,他依然在不遺余力地給3000塊錢的“猶太神藥”帶貨:
關于“未卜先知”這種行為該如何評價,在國際上早已有公論,無需多言。
而詭異的事情不止一件:
可以仔細品味一番其時張醫生公開發表的言論:
經過未來一年,無論是群體免疫水平,還是通過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再到新冠治療藥物的上市,都意味著這可能是最后一個‘寒冬’。
更讓我覺得驚奇的是,VV116項目的適應癥試驗,其第四個臨床注冊的適應癥竟然是“輕度至中度”。
這是什么意思?重度患者在張醫生和君實生物眼里是不值得救的是嗎?
并且,用治療中輕度患者得出的試驗結論,就可以大吹特吹“治療新冠”、從而推高資本股價是嗎?
就在張醫生“口服特效藥”新聞發酵之后,原本波瀾不驚的君實生物逆市漲近6%,報58.3港元,成交額1.81億港元。
這么一比,以嶺藥業的操作根本不算什么。
至少連花清瘟膠囊真的有效且售價低廉,這個VV116一旦上市、根據我們一貫以來對醫藥(尤其“特效藥”)的印象,相比不會是二十來塊錢一盒吧?
我還是再放一遍去年夏天南京疫情期間整理過的時間線吧:
再說君實生物,這家藥企很早之前就是有過丑聞的。
2018年底,君實生物的新藥審批曾順利通過,但是在技術評審的文件中,君實既沒有完成肝損害患者試驗、也沒有完成腎損害患者試驗,其所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7.7%,另有15.6%的患者因為不良反應而永久停藥。
今年,他們又牽手張醫生進軍“市場前景利好”的新冠特效藥領域,就問一句你敢吃嗎?
突然押寶抗新冠制藥,不是沒有征兆和緣由。
今年3月31日時,君實生物披露了2021年度業績報告,其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由去年的16.69億元大幅縮窄57%,僅7.21億元。
至2016年至2021年,君實生物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5億元、-3.17億元、-7.23億元、-7.47億元、-16.79億元、-7.21億元,累計虧損43.22億元。
君實生物在本年度的募資說明書里明確提到:截至2022年3月31日,累計未分配利潤為-478,498.05萬,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大額累計虧損,“未來一段時間,公司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并將面臨潛在風險”。
都是為了錢罷了。
而他們找上張醫生也并非2022年之舉,在2020年6月時雙方就已有接觸。
3
前文貼的我去年整理的“南京疫情時間線”中,請注意藥明康德。
它是君實生物的合作伙伴,雙方曾謀求“共同推動抗腫瘤小分子藥物的研發進程”。
關于這個藥明康德,可說的非常多。
2016年,藥明康德在被國家安全部門檢查時就被發現他們試圖將5156份具有中國人生物遺傳樣本偷渡到國外。
兩年后的10月25日,科技部的官網又在那天的晚間發布信息:
華大基因、阿斯利康、藥明康德、上海華山醫院等6家公司或機構,因違反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規定,遭科技部處罰。
無一例外,這些企業受罰的原因,都是涉及違規采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中國人基因遺傳資源。
注意:華大基因、藥明康德、華山醫院(張醫生所在醫院),一應俱全。
更有意思的,這幾家都與國內外的兩大資本寡頭——比爾蓋茨和馬云,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馬云的云鋒基金是華大基因的投資方;張醫生是蓋茨基金會和馬云湖畔大學的座上賓,又在2020年上半年進入蓋茨基金會的視線;華大基因早在2012年時就與蓋茨基金會簽署過合作備忘錄,且華大基因在2015年還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醫生所在醫院)未經許可、與英國牛津大學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將部分人類遺傳信息從網上投遞出境………
2020年,張醫生加入比爾蓋茨的“目標守衛者”計劃
華大基因與蓋茨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張醫生做客湖畔大學
我再細說藥明康德。
去年2月底(馬云當時消失了四個月),蓋茨信托基金(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Trust)退出了阿里巴巴集團(股票代號:BABA),同時蓋茨信托(Gates Trust)還出售了截至2020年底的第三季度末擁有的552383張阿里巴巴美國存托憑證。
也是那一階段,蓋茨信托基金又轉頭購買了七百萬股Schrodinger的股份——這家公司專注于尋藥制藥和生物基因研究。
早在2019年4月,距離馬云正式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只有不到半年時,蓋茨就已與Schrodinger簽署過投資協議;自2010年以來,蓋茨曾連續領導四次對Schrodinger的投資。
Schrodinger有近三百名員工,在美國、歐洲、日本和印度均有運營,在中國也擁有商業合作伙伴——不是別人,就是藥明康德。
太巧了,藥明康德2008年7月時也曾獲得馬云領投的價值6300萬美金的融資……
還記得去年夏天鬧得沸沸揚揚的“科學松鼠會為731部隊洗地”之事嗎?經查,科學松鼠會、丁香園、果殼網(2010年上線)等一眾活躍于國內互聯網上的親西方的“科普平臺”,均是來自摯信資本的投資。
而摯信資本,其資金主要來源于美國著名的大學基金會(如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紐約大學等)和國際著名的投資機構(如新加坡淡馬錫控股、香港嘉里集團控股等)。
好巧不巧,新加坡淡馬錫,又是一個熟悉的組織的股東:馬云的螞蟻集團,其控股螞蟻2.73%。
丁香醫生,科學松鼠會,摯信資本,新加坡淡馬錫,馬云,螞蟻集團,張醫生,藥明康德,比爾·蓋茨——全都連上了。
包括丁香醫生(丁香園)和比爾蓋茨,同樣有勾連:
我前文說的“未卜先知”,蓋茨先生就是未卜先知的高手。
2015年時,蓋茨就預言過“會有全球的呼吸系統傳染疾病發生”,此后他又聯同眾多醫藥財閥與英國首相約翰遜會面,商議如何大面積鋪開疫苗的接種(當時輝瑞CEO、前文提到的猶太人布拉也在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新冠疫苗接種電子證書方案,出資人名單排名第一的就是蓋茨基金會。
2019年2月12日,蓋茨曾發表一篇《2019年度公開信》,并通過新華社獨家發布一條面向中國地區的視頻。
當時蓋茨在公開信的第二條里,還特別強調了“基因檢測在改善全球福祉重要性”……
這時候,我們再回看張醫生的很多言論,也就很好理解了。
跋
文章的最后我再加個料:君實生物和我之前揭露的潤達醫療(“假陽性”案的核酸檢測機構),背后都有中科院資本的影子(中科院持股潤達5%)。
推薦閱讀:上海“假陽性”案背后的資本局
至于君實生物,2011年時,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曾以排名第一的成績成功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就在那一年,他的妻子、后來的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和幾個朋友、同學在武漢開了一家公司:武漢華鑫康源。
公司股東里除了自己,還有一位美國的醫學博士陳博,以及一位女士——這位女士倒不那么重要,但她的兒子很重要:熊俊。
熊俊,后來的君實生物的董事長。
……………………………
同時,中科院在歷史上是與柳傳志的聯想集團分不開關系的,這我就不多說了。
推薦閱讀:聯想與中科院的私有化歷史
2022上半年的上海疫情,疑點斑斑,鬼影重重,等待著蓋子被揭開的那天。
別以為罪惡可以永遠掩藏下去,不是不報,時候未到。